*.概念
醫(yī)者運用手和指端的觸覺,對病人體表的*定部位進行觸摸按壓,從而了解病情的*種診斷方法。
二.中醫(yī)應用
脈診即切脈,是醫(yī)生用手指切按患者的脈搏,感知脈動應指的形象,以了解病情、判斷病證的診察方法。中醫(yī)脈學理論淵深博奧,中醫(yī)脈診操作簡便易行,是中醫(yī)診斷學中獨具特色的*種診斷方法。
傳統(tǒng)脈診是憑借醫(yī)生手指的靈敏觸覺來體會分辨。因此,學習脈診既要掌握脈學的基本理論、基本知識,又要掌握切脈的基本技能,勤于實踐,悉心體會,才能做到心里明了,指下易辨。
1、脈象形成的原理
脈象是脈動應指的形象。脈象的形成與心臟的搏動、脈道的通利和氣血的盈虧直接相關。人體的血脈貫通全身,內(nèi)連臟腑,外達肌表,運行氣血,周流不休,故脈象能反映全身臟腑和精氣神的整體狀況。
(1)心臟搏動是形成脈象的動力
心主血脈,心臟搏動以推動血液在脈管內(nèi)正常運行,從而形成脈的搏動。因此,心臟搏動是形成脈象的動力。而心臟的搏動和血液在血管中的運行均由心氣所主宰,并為宗氣所推動!鹅`樞·邪客》說:“宗氣積于胸中,出于喉嚨,以貫心脈而行呼吸焉!贝恕柏灐弊,即貫通、推動之意。
(2)氣血運行是形成脈象的物質(zhì)基礎
脈管是氣血運行的通道。心臟搏動的強弱、節(jié)律賴氣的調(diào)節(jié),血液的運行賴氣的推動;而血為氣的載體,脈管自身亦需要血液的潤養(yǎng)才能維持其功能。因此,氣血在脈管內(nèi)運行是脈象形成的物質(zhì)基礎,反過來,脈象可在*定程度上反映氣血的狀況。例如,氣血充足,則脈象和緩有力;氣血不足,則脈象細弱無力;氣滯血瘀,則脈象遲澀不暢。
(3)五臟協(xié)同是脈象正常的保證
血液能在脈管中運行不息,流布全身,除了心臟的主宰、推動作用外,還必須有其他四臟的協(xié)調(diào)、配合。肺主氣,司呼吸,肺臟通過“肺朝百脈”參與宗氣的生成而調(diào)節(jié)全身氣血的運行,即具有助心行血的功能。脾胃受納、運化水谷精微,為氣血生化之源,決定著脈象“胃氣”的多少;脾主統(tǒng)血,保障血液在脈管內(nèi)循行而不溢于脈外。肝藏血,主疏泄,既能調(diào)節(jié)循環(huán)血量,又可促使氣血運行暢通無阻。腎藏精,為元陰、元陽之根,也是脈象之根;而腎精可以化血,又是血液的重要來源?梢,正常脈象的形成,有賴于五臟功能的協(xié)同、配合。
2、診脈的部位和方法
診脈的部位切脈可按部位分為遍診法、三部診法和寸口診法。自晉代以來主要用寸口診法,遍診法和三部診法已較少采用,只在危急的病證及兩手寸口無脈時,才配合使用。
(1)遍診法:遍診法即《內(nèi)經(jīng)》三部九候診法。切脈的部位有頭、手、足三部,每部又各分天、地、人三候,合而為九,故稱為三部九候診法。《素問·三部九候論》曰:“人有三部,部有三候,以決死生,以處百病,以調(diào)虛實,而除邪疾!边@是*種古老的診脈方法。
(2)三部診法:三部診法*見于漢代張仲景《傷寒論》,即診人迎、寸口、趺陽三脈。其中,以寸口候十二經(jīng),以人迎、趺陽分候胃氣。也有去趺陽,加太溪脈,以候腎氣者。
(3)寸口診法:寸口又稱氣口或脈口,其位置在腕后*骨(橈骨莖突)內(nèi)側(cè)橈動脈所在部位。寸口診法,始見于《內(nèi)經(jīng)》,詳于《難經(jīng)》,推廣于晉代王叔和的《脈經(jīng)》。診脈獨取寸口的原理,*是寸口脈為手太陰肺經(jīng)原穴太淵所在之處,十二經(jīng)脈之氣匯聚于此,故稱為“脈之大會”,因而寸口脈氣能夠反映五臟六腑的氣血狀況;二是手太陰肺經(jīng)起于中焦,與脾胃之氣相通,因此在寸口可以觀察胃氣的強弱,進而推測全身臟腑氣血之盛衰;三是寸口在腕后,此處肌膚薄嫩,脈易暴露,切按方便。
每側(cè)寸口又分寸關尺三部,兩手合而為六部脈!峨y經(jīng)》將寸口的寸關尺三部,各又分浮中沉三候,這*是寸口診法的三部九候,與遍診法的三部九候名同而實異。寸關尺分候臟腑*見于《內(nèi)經(jīng)》,所敘述的內(nèi)容為:左寸外以候心,內(nèi)以候膻中;右寸外以候肺,內(nèi)以候胸中。左關外以候肝,內(nèi)以候膈;右關外以候胃,內(nèi)以候脾。左尺外以候腎,內(nèi)以候腹中;右尺外以候腎,內(nèi)以候腹中。
必須指出,寸口部寸關尺分配臟腑,其所候的是五臟六腑之氣,而不是臟腑之脈出于何部。
3、診脈的方法和注意事項
(1)時間:《內(nèi)經(jīng)》認為清晨是診脈的*佳時間,因為清晨尚未飲食及活動,陰陽未動,氣血未亂,經(jīng)絡調(diào)勻,故容易診得患者的真實脈象。說明診脈時要求患者要處于平靜的內(nèi)外環(huán)境之中。
切脈的操作時間,每手不少于1min,以3min左右為宜。診脈時,醫(yī)生的呼吸要自然均勻,用自己*呼*吸的時間去計算患者脈搏的次數(shù),此即平息。此外,醫(yī)生必須全神貫注,仔細體會,才能識別指下的脈象。
(2)體位:患者取坐位或正臥位,手臂放平與心臟近于同*水平,直腕,手心向上,并在腕關節(jié)背部墊上脈枕,以便于切脈。
(3)指法:醫(yī)生面對患者,*般來說,以左手切按患者的右手,以右手切按患者的左手。
①定位:診脈下指時,*先用中指定關,即醫(yī)生用中指按在患者掌后*骨內(nèi)側(cè)關脈部位,接著用示指按關前的寸脈部位,無名指按關后的尺脈部位。小兒寸口部位甚短,*般多用*指定關法診脈,即用拇指統(tǒng)按寸關尺三部脈。
②布指:三指呈弓形,指端平齊,以指尖與指腹交界處的指目按觸脈體,因指目感覺較靈敏。布指疏密合適,要和患者的身長相適應,身*臂長者,布指宜疏,身矮臂短者,布指宜密。
③單按與總按:三指平布,同時用力按脈,稱為總按。目的是總體體會三部九候脈象。分別用*指單按其中*部脈象,重點體會某*部脈象特征,稱為單按。臨床上總按、單按常配合使用。
④舉按尋:這是診脈時運用指力的輕重和挪移手指,以探索、辨別脈象的指法。用指輕按在皮膚上稱舉,又稱浮取或輕。挥弥钢匕丛诮罟情g,稱按,又稱沉取或重取;指力從輕到重,從重到輕,左右前后推尋,以尋找脈動*明顯的特征,稱為尋。診脈時應細心體會舉、按、尋之間的脈象變化。
4、正常脈象
平脈,*是正常人的脈象!端貑枴て饺藲庀笳摗氛f:“人*呼脈再動,*吸脈亦再動,呼吸定息,脈五動,閏以太息,命曰平人。平人者,不病也!
(1)平脈形態(tài)特征
平脈形態(tài)是三部有脈,*息四至(閏以太息五至,相當于每分鐘60~90次),不浮不沉,不大不小,從容和緩,柔和有力,節(jié)律*致,尺脈沉取有*定力量,并隨生理活動和氣候環(huán)境的不同而有相應正常變化。
(2)平脈特點
平脈的特點是:有胃、有神、有根。
①脈有胃氣
《素問·平人氣象論》曰:“人以水谷為本,故人絕水谷則死。脈無胃氣也死!蔽笧樗戎,后天之本。人有胃氣則生,少胃氣則病,無胃氣則死;脈亦以胃氣為本,充則健,少則病,無則亡。張介賓《類經(jīng)·素問平人氣象論》釋:“無太過,無不及,自有*種雍容和緩之狀者,便是胃氣之脈!本C合古人論述,脈象從容、和緩、流利,是有胃氣的基本特征。即使是病脈,不論浮沉遲數(shù),但有徐和之象,便是有胃氣。
②脈貴有神
心主血而藏神,脈為血之府,血、脈為神之基,神為血、脈之用,因此,健康人的脈象必然有神。陳士鐸《脈訣闡微·辨脈論》曰:“按指之下,若有條理,先后秩然不亂者,此有神之至也;若按指而充然有力者,有神之次也;其余按指而微微鼓動者,亦謂有神!笨梢娒}象有神的主要表現(xiàn)是柔和有力,節(jié)律整齊。即使微弱的脈,不至于散亂而完全無力為有神;弦實的脈,弦實之中仍帶有柔和之象的為有神。神以精氣為物質(zhì)基礎,故診神之有無,可察精氣之盛衰。
③脈貴有根
腎為先天之本,元陰、元陽之所藏,是人體臟腑組織功能活動的原動力。腎氣充足,反映于脈象必根基堅實。《難經(jīng)·十四難》曰:“人之有尺,樹之有根,枝葉雖枯槁,根本將自生,脈有根本,人有元氣,故知不死。”診脈根之有無,可察腎氣之盛敗,亦知疾病之預后。脈象有根主要表現(xiàn)為沉取應指有力,尺部尤顯。病雖重,尺脈尚滑實有力,提示腎氣猶存,還有生機。因此,診察脈象根之有無,可測知腎精的盈虧和腎氣的盛衰。
總之,脈象之有胃、有神、有根是正常脈象所必備的要素。由于生理上的聯(lián)系,脈之有胃、有神、有根是不可分割,相互包含的。無論何種脈象,只要有力之中不失柔和,和緩之中不失有力,節(jié)律整齊,尺部應指,*是有胃、有神、有根的表現(xiàn),脈屬正常,或雖患病,精氣未敗,生機猶存,預后尚好。
5、平脈的生理變異
平脈隨人體內(nèi)外因素的影響而有相應的生理性變化!夺t(yī)宗必讀·脈法心參》說:“酒后之脈常數(shù),飲后之脈常洪,遠行之脈常疾,久饑之脈?,室女尼姑多濡弱,嬰兒之脈常七至!笨梢姴煌纳頎顟B(tài)對脈象的影響是很顯著的,切脈時應考慮這*點。
(1)四季氣候
外界環(huán)境的變化時時影響著機體的生理活動。人體適應這種變化的生理性調(diào)節(jié)又可以反映在脈象上。故平人應四時,而有春微弦、夏微洪、秋微浮、冬微沉的脈象變化。因為春季陽氣初升,寒未盡除,氣機有約束之象,故脈稍弦。夏天陽氣隆盛,脈氣來勢盛而去勢衰,故脈稍洪。秋天陽氣欲斂,脈象洪盛已減,輕浮如毛,故脈稍浮。冬天陽氣潛藏,脈氣沉而搏指。此為應時之脈,屬無病,反此則病。
(2)地理環(huán)境
地理環(huán)境也能影響脈象。南方地勢低下,氣候溫熱、潮濕,人體肌腠疏松,故脈多細軟或略數(shù);北方地勢*峻,空氣干燥,氣候偏寒,人體肌腠緊縮,故脈多沉實。
(3)性別
性別不同,則體質(zhì)有差異,脈象亦不同。婦女脈象較男子濡弱而略快,妊娠期脈常見滑數(shù)而沖和。
(4)年齡
年齡越小,脈搏越快,嬰兒每分鐘脈搏120次;五六歲的幼兒,每分鐘脈搏90~110次;年齡漸長則脈象漸和緩。青年體壯脈搏有力;老人氣血虛弱,精力漸衰,脈搏較弱。兒童脈象較軟,老人脈多兼弦。
(5)體格
身軀*大的人,脈的顯現(xiàn)部位較長;矮小的人,脈的顯現(xiàn)部位較短。瘦人肌肉薄,脈常;肥胖的人,皮下脂肪厚,脈常沉。運動員脈多緩而有力。凡常見六脈沉細等同,而無病象的,稱為六陰脈;六脈常見洪大等同,而無病象的,稱為六陽脈。
(6)情志
*時性的精神刺激,也可引起脈象變化。如喜則傷心而脈緩,怒則傷肝而脈急,驚則氣亂而脈動等,當情志恢復平靜之后,脈象也恢復正常。
(7)勞逸
劇烈運動和遠行之后,脈多急疾;入睡之后,脈多遲緩;腦力勞動之人,脈多弱于體力勞動者。
(8)飲食
飯后、酒后脈多數(shù)而有力;饑餓時脈象稍緩而少力。
此外,少數(shù)人脈不見于寸口,而從尺部斜向手背,名叫斜飛脈;若脈出現(xiàn)在寸口的背側(cè),名叫反關脈;還有出現(xiàn)于腕部其他位置的,都是生理變異的脈位,即橈動脈解剖位置的變異,不屬病脈。
6、常見脈象及其臨床意義
在脈學發(fā)展過程中,由于醫(yī)生對脈象的體會不同,而且對脈象命名也不*致,以致脈象的名稱繁多!秲(nèi)經(jīng)》記載脈象21種,我**早的脈學專書《脈經(jīng)》提出24種脈象,《瀕湖脈學》提出27種,李士材的《診*正眼》又增加疾脈,故近代多從28種脈論述。脈象的辨別是通過位、數(shù)、形、勢等四方面來體察的,具體地說,是通過脈象的部位、至數(shù)、長度、寬度、力度、流利度、緊張度、均勻度八方面來辨識的。如浮沉是脈位的不同,遲數(shù)是至數(shù)的不同,虛實是力量強弱(氣勢)的不同。有些脈象,又是幾個方面相結(jié)合的,如洪、細則是形態(tài)和氣勢的不同。28脈分別為浮脈、散脈、芤脈、沉脈、伏脈、牢脈、遲脈、緩脈、數(shù)脈、疾脈、洪脈、細脈、長脈、短脈、虛脈、弱脈、微脈、實脈、滑脈、動脈、澀脈、弦脈、緊脈、革脈、濡脈、促脈、結(jié)脈、代脈。各脈象均有著其不同的臨床意義。
7、脈診的臨床意義
診脈是中醫(yī)臨床不可缺少的診察步驟和內(nèi)容。脈診之所以重要,是由于脈象能傳遞機體各部分的生理病理信息,是窺視體內(nèi)功能變化的窗口,可為診斷疾病提供重要依據(jù)。脈診在臨床中的意義,可歸納為以下四個方面。
(1)辨別病位
疾病部位有表里之分,外感病大多病位表淺,脈象多。粌(nèi)傷雜病多傷及氣血陰陽,病變部位相對在里,故脈象大多不浮;若病在氣,氣虛為虛脈,氣滯為短脈;病在血,則血虛為細脈,血瘀為澀脈,血寒為沉遲或弦緊,血熱為滑數(shù);病在五臟,脾虛多濡脈,肝病多弦脈,肺虛多虛脈,腎虛多細弱脈,心病多結(jié)、代、促、遲、數(shù)等脈。
(2)闡述病性
病證復雜多變,但病性無外乎寒熱虛實。脈象能較客觀地反映疾病性質(zhì)。寒病脈多遲、緊、弦;熱病脈多數(shù)、滑、洪;虛證脈多虛弱無力,如細、弱、濡、緩、微、散等;實證脈多應指力強,如洪、弦、滑、長、緊等。
(3)推測病因病機
從脈象推測病因病機在許多古醫(yī)籍中都有記載,如《金匱要略·水氣病脈證治》曰:“寸口脈沉而遲,沉則為水,遲則為寒,寒水相搏!庇秩纭督饏T要略·胸痹心痛短氣病脈證治》曰:“脈陽微陰弦,即胸痹而痛!标栁㈥幭沂侵戈P前(寸部)脈微弱,關后(尺部)脈弦急,陽微為胸陽不足,陰弦為陰邪內(nèi)盛,兩者結(jié)合,說明上焦陽虛,下焦陰邪乘虛沖逆于上,導致胸痹而痛。
(4)推斷預后
在疾病發(fā)生發(fā)展過程中,脈象隨之會出現(xiàn)相應的變化。及時準確地辨清脈象,對預測疾病的進退,有*定的臨床意義。如外感病脈象由浮轉(zhuǎn)沉,病證由表入里,病情加重;若實熱證熱勢漸退,脈象和緩,是熱退將愈之候,反之脈急數(shù),煩躁不安,則病情加重;若久病、重病,雖精神不振,但脈漸和緩有力,是胃氣漸復,疾病向愈之佳兆。
8、脈癥從舍
脈象的從舍是指脈象與病證的屬性出現(xiàn)不*致,辨證時的從脈舍癥或從癥舍脈。
脈象是機體生理病理變化在寸口的反映,是疾病在發(fā)生、發(fā)展、演變過程中的體征之*,較客觀地反映了機體的生理病理狀態(tài)。脈象的真假可以預測疾病的順逆,脈癥相應者為順,不相應者為逆。*般情況,脈象與病證、癥狀屬性是*致的,但由于病情復雜多變,往往出現(xiàn)與病證不相符的情況,此時必有“*真*假”,無論脈癥孰“真”孰“假”,都從不同的角度反映了病情的真實*面。例如:外感表實證脈浮而有力為脈真,反映邪盛正實,正氣與邪氣交爭劇烈,是脈癥相應的順證;若表實證出現(xiàn)細、微、虛、弱等虛脈,提示正氣已虛或正氣被邪郁閉,脈象先于癥狀出現(xiàn),為脈癥相反的逆證。久病脈來沉、細、微、虛、弱者,提示正氣雖不足而邪氣亦不盛,脈象反映了病證的真實屬性,為順證;若久病見浮、洪、實、數(shù)脈,提示病情加重,為逆證。
(1)舍脈從癥:在癥真脈假的情況下,必須舍脈從癥。例如:癥見腹脹滿,疼痛拒按,大便燥結(jié),舌紅苔黃厚焦躁,而脈遲,此癥屬實熱內(nèi)結(jié)腸胃是真,而脈遲主寒,與病證的實熱病機不相符,為假象,是熱邪阻滯血脈運行所致,應當舍脈從癥。
(2)舍癥從脈:在癥假脈真的情況下,必須舍癥從脈。例如:形瘦納少,腹部脹滿,脈見微弱,結(jié)合四診,此癥屬于脾胃虛弱所致的虛脹,脈虛弱則反映的是真虛,故當舍癥從脈。又如:熱邪郁閉于里,癥見胸腹灼熱,渴喜冷飲,心煩尿黃,四肢厥冷,舌紅苔黃,脈滑數(shù)。癥狀中四肢厥冷的寒象與病因病機不相符,而舌脈真實地反映了疾病的本質(zhì),故舍癥從脈。
總之,脈與癥的從舍應四診合參,仔細辨別,綜合分析病情后才能取舍得宜,作出正確判斷。